3)第403章 和合_文娱之我只是个演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物在灵府,不在耳目”的,所以能“得于心,应于手”,笔墨之中没有半点犹疑,所以才能画的“松鳞皴,石巉岩(yán),水湛湛,云窈眇”,不难看出,松、石、水、云的动态,都是在画家心中的。

  画松石尚且如此,何况画人,更何况去演一个活生生的人呢?!

  还是以“团长这家伙很贼”为例,当我说出这句话,脑海中浮现的出他的笑容,仅仅如此吗?

  这涉及到生活中一个不太被关注的关键点,我脑海中浮现了团长贼兮兮的笑容时,实质上,我已经感觉他那一刻的精神状态。

  推而广之,我的脑海当中浮现出人物的鞋子、裤子、外套、走路的姿势乃至于说话语气的抑扬顿挫等等等等,其代表的不单单是具体的实物,而是人物性格、精神的外在呈现形式。

  符载的这篇文章并不为人所知,但是却为我的假设提供了具体方法论的思路,从过往的经验而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我”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去剧本里寻找,这是每一个剧本必须交待的创作前提,以蔡添明为例,一个聪明、狠辣、果决的毒枭。

  其次,“我”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这个问题,去生活当中寻找,通过体验生活、深入生活甚至生活,融入到人物的特定群体当中,理解、感受、趋同于他们的思想状态。

  蔡添明这个群体遭遇各不相同,但是他们的出身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贫穷,不然也不至于走上这条违法犯罪的道路。

  另外也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钱。

  他们十分清楚自己犯下的罪行,因此无论行走坐卧,他们都保持着高度警惕,比如多年不见的发小突然联系,无论是或者不是,先把这个定位为卧底总是最稳妥的。

  最后,“我”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呢的?

  至此,就需要把剧本规定情境下的行动和特定群体思想统一起来,给每一个行动寻找合理的行动动机。

  被张雷逮捕后,蔡添明的决定是不惜一切代价获取自由,而获取自由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需要面临绝境的镇定、缜密的思维,缓缓编织一张将所有人同归于尽的大网。

  人物的创造不可能也不应当一蹴而就,除非剧本就是量身定制,演员演的就是他自己。

  创作过程应当是循序渐进,今天窥见“我”心灵的一点隐秘,明天也许又看到“我”一双眸子的闪动,也许有一天又突然看到“我”头上的一丝白发和脚上常穿的鞋子。

  总之,必须让“我”在我心里愈发分明,最终出现“团长这家伙很贼”的现象,只有“我”出现在我的心中,我才能像“我”那样生活。

  关于具体的调节至和合状态的方法,我有一点思路。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有言,水火者,阴阳之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