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选择6_浴血荣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帷幕还未拉开,“立三路线”已经宣告结束。共产国际和斯大林对这位要求苏联停止五年计划准备支援中国的革命战争、要求外蒙古回归中国的李立三进行了快速而坚决的反击。

  1930年,“立三路线”3个月后,李立三被解除政治局委员职务调往莫斯科,一去就是15年。其中有两年时间甚至在“世界无产阶级红色堡垒”的监狱中度过,品尝了苏联内务部人员对囚禁者从不手软的肉刑。

  据李立三后来讲,他在苏联期间“终日提心吊胆,谨小慎微,以免触怒,但还是不免经常受到斥责”。即使这样,他仍然努力为党工作。

  1935年初春,共产国际派他到接近新疆的阿拉木图建立交通站,负责国内方面来往人员的安排,了解新疆政治情况,更重要的是设法恢复与中共中央的电讯联系。

  中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电讯联系是由他重新建立的。

  完成这一重大任务的李立三,又被人忘记了。

  他被忘记的地方何止一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中,最为成功的是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文化大革命”前说领导者是刘少奇,“文化大革命”中说领导者是毛泽东,自始至终一直在安源领导罢工的工人俱乐部主任李立三却无人提及。安源工人的歌谣“有个能人李隆郅”也被改为“有个能人毛润之”。改歌者还振振有词:不是为个别的真实,是为历史的真实。

  丢掉了个别的真实,真的能够获得历史的真实吗?

  遵义会议后,本来已经弄清楚李立三和王明有所不同,但为了照顾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关系,近十年时间里,仍将“王明路线”称为“‘立三路线’的残余”,李立三不仅因自己的错误受到了应有的或不应有的对待,而且还要代人受过,把残酷斗争过他的王明的错误也担在身上。

  这自然又是历史的需要。

  李立三的命运就是这样,不断地为历史牺牲自己。

  1946年,李立三终于从苏联回到东北,化名李敏然。一些单位不知道他就是李立三,请他去讲党史,他就自己选择介绍“立三路线”的错误,并分析形成的原因和领导者个人的责任,讲完后场上一片称赞。也有人听了以后疑惑不解:“您怎么会知道犯错误的人心里想什么?”李敏然的回答令全场大吃一惊:“我就是李立三。”

  短暂的沉寂后,会场上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多人很多年以后还回忆说,听了那次课,才知道什么是老革命家的坦荡胸怀和自我批评精神。

  李立三这种坦荡带来的问题是:至今我们都知道他的错误在哪里,却很少有人能说出他的功劳在何处。

  于是也就弄不清什么是个别,什么是历史,弄不清为什么历史如此藐视个别。

  这是中国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