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章 选择6_浴血荣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革命中一位极富悲剧色彩的人物。几十年忘我奋斗无人知晓,3个月的错误却结结实实检讨了30多年。最初因为横冲直撞的性格被人称做“坦克”,最终却像绑缚山崖任苍鹰一遍又一遍啄食的普罗米修斯。

  开国大典中,人们还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立三作为全国总工会的代表,站在毛泽东身边。

  20世纪50年代末,他到东北考察后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管理原则,被毛泽东概括为“鞍钢宪法”。

  1967年6月22日,“文化大革命”炉火正旺之际,李立三服用大量安眠药自尽。

  1980年中共中央为他举行平反昭雪追悼会,他的骨灰早已无影无踪,被随便扔掉了。覆盖着党旗的骨灰盒里面,只装着他生前戴的一副老花镜。

  李立三生前最喜欢明代爱国将领于谦的《石灰吟》,他的命运恰是如此: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1.毛泽东的艰难选择

  陈独秀、李立三的选择,都想使这个党独立于共产国际,走一条中国的道路,都没有搞成,毛泽东同志为什么搞成了?这里面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陈独秀和李立三在指导方针上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尤其是李立三表现得更为严重,而紧密联系中国革命实际这一点恰恰是毛泽东最擅长的。

  毛泽东在选择方针路线的时候,有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牢牢根植于脚下的土地。他没有到莫斯科去学习。他是从井冈山和江西苏区这块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之后组织了秋收起义,秋收起义原定的方向是打长沙。毛泽东一看这个队伍的实力,根本打不了长沙,就放弃了打长沙计划,带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

  为此,毛泽东受到了撤销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处分。

  毛泽东是在八七会议中被增补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刚刚开始进入中央的核心层就被撤职,撤职原因是:让你组织秋收起义主要是攻长沙,把长沙打下来。你没有打长沙,却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属于右倾逃跑。

  现在我们看上井冈山这件事。就当时中国革命的现状,毛泽东上井冈山恰恰是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极其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但是这个开端没有任何人褒奖,得到的反而是最严厉的处分。这也再次说明了我们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之艰难和中国领袖成长之艰难。

  那么,毛泽东在这块红色土地搞了什么呢?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条正确道路,在今天很多理论概括中,红色根据地、革命政权的广泛建立,在政治上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独特的理论领域,而且军事上建立了中国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