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他的争议性,实在是太大了_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样的高大上牛逼哄哄的称号,一个个套呗,反正孔子没了,帽子想给他多少,那就能有多少。

  百姓好控制,国家便于管理,那就足够了。

  老百姓也只是看个乐呵,不会在意这到底是谁。

  只要宣传到位,漫天遍地都是正面信息,那么即便是无恶不作的狡诈恶徒,也能拥有极好的名声,反之,抹黑到位,即便是不沾荤腥、连只蚂蚁都舍不得踩死的善人,也可以成为奸贼。

  说到底,老百姓只关心话题度够不够高,能不能有强烈的反差,以及这个人,是不是饱受争议。

  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人的形象,历来就不是固定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口口相传的变质,一个人的形象,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就好比鞑子末代皇帝,明明是个卖国贼加无能男,但依旧可以被洗白成可怜人和贵公子。

  也好比纪晓岚,几百年的时光下来,鬼知道他身上多了多少个标签?

  就是纪晓岚再活一次,也未必能达到这么戏剧化的效果。

  但偏偏,在大众眼里,纪晓岚就是这么一个戏剧化的人物形象。

  能扭转吗?

  能!

  但是很难。

  当一个根深蒂固的形象走进每一个人的心里的时候,想要扭转这样的形象,就必须从头打破,而后重新构建,最终在几代人的轮回之下,一个新的形象才能重新树立起来。

  这还是理想状态之下,实际上,因为各种不同因素的干扰,各种学说的混杂,一个固有形象的改变,要花费的时间,是几百年上千年的事情。

  就比如在如今,孔子那一句“以德报怨”广为流传,但是知道前后文的人能有多少?

  课本上只会出现一句“以德报怨”,会出现“以直报怨”吗?

  不会的,因为有些人不允许。

  因此世界上最流氓的事情,就是“本文节选”。

  节选的东西,看不到全貌,你就无法得知,原作者到底想要表达个什么玩意。

  而古代的东西,本来就意蕴深厚,不同的解释,会带来不同的答案。

  就好比孟子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刚看到不就是没有后代吗?

  意思就是要多生孩子,这要才是孝顺的。

  但汉语的语义,是极其宽泛的。

  “后”就一定是后代的意思吗?

  在古代,尤其是在纸张大规模出现之前,书写工具一直相当的笨重。

  竹简什么的虽然可以用,但是写上个一千字,那重量就不低了。

  哪里像现在,一本千万字的网络小说,不过也就是十几个mb而已,重量可以粗略不计。

  但在古代不同,真要有个人写了一部千万字的书,那就不是学富五车可以形容的了,那得叫学富五吨。

  因此,书写材料的限制,使得书籍同口语相背离,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孟子天天就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几个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