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八十二章 难受啊!_万能数据初中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诺。

  他就像浩瀚大海的海绵,尽可能的汲取着知识的水分。

  数学使人快乐。这句话说得果然不错。

  在忧伤时,取出一本数学书,细细研读,必让人忘记忧愁。

  在高兴时,还要取出一本数学书,慢慢品味,定会更加快乐!

  程诺就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本来就心情不错的他,再读完三四本几何学方面的书籍后,心里更加美滋滋起来。

  对面的察里一边看书,一边时不时的抬头观察程诺的脸色。

  见到程诺那愈发上扬的嘴角,察里同学不由更加懵逼。

  又过去一段时间,程诺一直看几何学方面的书也有些腻了,便随手将那本薄薄的《ABC猜想的发展与近况》拿到身前。

  之前对ABC猜想的大名如雷贯耳,但从未认真研究过它的难度。

  但公认的,除了如今还未得到解决的那千禧年七大猜想的六个之外,ABC猜想可列第二梯队。

  甚至比起那哥德巴赫猜想,单论难度,也要高上一个档次。

  现在,程诺想真正体验一下。

  翻开第一页,程诺大致浏览了一下目录。

  果然,所有有关ABC猜想的书籍,上田新一都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而这本书中,大约三分之一的篇幅都和上田新一有关。

  与数学猜想大家庭中的著名成员,如黎曼猜想、哥德巴赫猜想、孪生素数猜想,以及(已被证明了的)曾经的费马猜想等等相比,ABC猜想的“资历”是很浅的,因为其它那些猜想都是百岁以上的“老前辈”。

  这个猜想提出于1985年,当时名声并不显,但随着后人注意到该猜想的重要性后,才进入世界数学家的视野。

  其实ABC猜想的内容和哥德巴赫猜想一样,普通人理解起来并不困难:

  ABC猜想针对的是满足两个简单条件的正整数组(A,B,C)。其中第一个条件是A和B互素,第二个条件是A+B=C。

  显然,满足这种条件的正整数组——比如(3,8,11)、(16,17,33)……——有无穷多个。为了引出ABC猜想,以(3,8,11)为例,做一个“三步走”的简单计算:

  ①将A、B、C乘起来(结果是3×8×11=264);

  ②对乘积进行素数分解(结果是264=23×3×11);

  ③将素数分解中所有不同的素数乘起来(结果是2×3×11=66)。

  现在,将A、B、C三个数字中较大的那个(即C)与步骤3的结果比较一下,便会发现后者大于前者。如果随便找一些其它例子,也很可能发现同样的结果。

  但这并不是一个规律,存在的反例数不胜数,如(3,125,128)等,但将③的结果加上一个大于1的幂,那存在反例的数目便会由无限变得有限。

  简单来说,ABC猜想是一个允许存在反例的猜想。

  因此,那种使用超算寻找反例证明猜想的办法,在这个难题上根本就不适用。

  而看完题目后,程诺拿出一张草稿纸,在上面写写画画一阵。

  半小时后,只能颓然一叹,“难啊!”

  果然,这种世界级猜想,不是啥妖艳jian货就能上的。

  这个猜想,果真是很有料!

  没有头绪,没有任何头绪。

  程诺没有看书中后面关于几位数学大佬对这个猜想的分析,他单独尝试了一波,却发现全线溃败。

  他根本找不到任何的突破口,去攻克这个猜想。

  难受啊!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