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22章 为万世开太平_一代神医在明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张力曾经无数次地想过,如何“改造”――亦或者说如何“影响”明末无比强大的士大夫阶层。

  很多YY文无非就是开几所学堂,猪脚振臂一呼,所有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尽数被洗脑,然后接受什么“民主”、“共和”之类的政治理念。

  这――

  在历史上绝对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

  若是从大儒王阳明的“心学”之“知行合一”上来着手阐释的话,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那一套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不得不说儒学发展到明代,孔子早已被士大夫阶层高高地供了起来――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内阁首辅大人,还是“千里做官只为财”的七品县太爷,既不“爱人”,也不“克己”,“复周公之礼”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儿,“收礼”还差不多……

  这个时代儒学学说影响最深的,乃是朱熹那一套“存天理,灭人欲”。

  而正德年间横空出世的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正好与朱熹那一套不太对路。

  要解释朱熹与王阳明各自的学说,一二十万字也说不完,只简单地说一说。

  朱熹与王阳明的区别其实是在“性即理”与“心即理”上,但这个东西并不玄乎,可以用大白话说清楚。

  朱熹讲性即理,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但是我们在生活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许多偏见。包括潜意识里的偏见,比如“我长得不好看”、“我没用”等等。人的全部思想行动由这些前提条件出发,同时产生了许多负面情绪。遮蔽了人的眼睛、影响了人的行动。

  这些偏见不是人的本性,不是天理,而是人欲,是习气,朱熹要灭的就是这些东西。他把这些东西看作是人心里的墙,人要努力拆掉自己心里的墙,拆出来的路就是人的本性,就是天理。

  简而言之,朱熹是拆迁队的。

  王阳明不讲性即理。他讲心即理。他的意思就是,难道我没把墙拆掉,我就一直站在这里拆,别的都不干了吗?

  墙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我们绕着墙走,照样前进。

  表面上看,绕着墙走是走弯路,但走起来却更快。因为你一直傻站在那里拆墙,拆掉一面走一段,虽然走的是直路,可是费时费力。事倍功半。那个弯路在王阳明看来才是真正的直路,墙就在那里,你不去撞墙就是了。绕过去跟你拆掉他,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从这面墙前边走到了这面墙后边。

  朱熹的观点是。只要我们向前走,我们总会遇到墙;王阳明的观点是。只要我们向前走,我们总会找到路。

  朱熹是御用学者,而王阳明和孔孟一样,不迎合政权。

  朱子是固定你的思路,把人思想僵化,他的学徒一看便是朱子门人;但王阳明是活学活用,主张解放心性,由心决定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