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零四章:好戏连台_大明帝国日不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地没有自己搅局还会有十几年的和平,这个时代有了黄家,江南被打烂的情况绝不容许发生,因此经营这个地方要不遗余力。

  派出大量的特工潜伏在南直隶也必须有,慢慢的操控黄家的情报员上位,无法谋取县丞、县太爷那样的官员,谋取不入流的主簿、典史、巡检只要有银子有关系很容易搞定。

  马上朝廷会大力提倡编练乡勇团练,会需要太多武官,不好意思黄家就是会练兵的武官多。

  黄家有钱粮又能练出强兵,掌握各地的团练武装水到渠成,至于这些武力最后效忠于谁,恐怕不好说,反正人往高处走。

  一个地方上的土著官吏大部分是黄家特工,掌握武力的巡检、团练武官又是黄家情报员,那些举人、进士出身的官员来到地方上还不被玩得团团转啊?

  这些读圣贤书上位的官老爷能有几个真的有治理一方的能力?武备、财政、粮食、喉舌都被牢牢控制,最后江南花花世界的无冕之王当然是黄胜。

  彩儿带着规模空前的剧组来到了新领地交趾,当然会马上寓教于乐。

  “新苏州”、安南港、“安南城”的大剧院同时开始演戏,这个时代的娱乐太匮乏,升斗小民根本奢望不上。

  为了使戏剧能够让黄家体系百姓共享,交趾售卖的戏票可不是令人乍舌的价格,普通戏票一百文而已,包厢票不过三百文,每场还有二百张戏票作为福利和奖励免费送给工人、农民。

  巍峨华丽的大剧院早就被无数老百姓注意了,听说即将开始演戏,开疆拓土的军民奔走相告,人人争购戏票,一时间一票难求。

  在黄胜授意下,彩儿一直在大明各地不遗余力挖掘、收罗演艺人才。

  黄家剧组名满天下,剧组又不差钱,他们每年的净收入有几十万两银子。

  有钱、有人、有名气还有官方背景还是政府行为,有了这些外挂办事太方便,南直隶太多乐师、唱家主动投效,还有专门写唱本的落魄文人被招募,如今剧组的班底又壮大了六倍余。

  单写唱词、写剧本、谱曲的团队就有一百几十人,其中童生、生员占大多数,绍兴的读书人也不少。

  精神抖擞的演员们每天轮换上场,“新苏州”、“安南城”、“安南港”一天三场戏,可谓好戏连台,而且场场爆满,能够容纳一千五百人的剧院座无虚席。

  虽然每一场的门票收入不过一百四五十两银子而已,但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精神食粮。

  况且抛去成本剧组也能够赚票房总收入的三成银子,积少成多,剧组七八套班子每年演绎的场次不下几千场,获利十几万两能够保证。

  什么产业只要能够保持不断盈利就会产生动力,就可持续发展,剧组也不例外,有了太多锻炼机会,人才会不断涌现,佳作当然层出不穷,自然会好戏连台。

  刚刚移民交趾不久的太多贫苦老百姓根本没有见识,他们居然有朝一日坐在华丽的大剧院欣赏舞台上如梦似幻的演出,人人不知津津乐道多久呢。

  看戏还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新领地的人民学黄家官话的热情高涨,学习写汉字可谓废寝忘食。

  同时上市的连环画被追捧,老百姓争先恐后购买,因为他们手里有了余钱。

  这是由于黄胜以高于给广南国的价钱收购了屯田老百姓的收成,给了五钱银子一石稻谷的高价。

  黄胜在广南国买大米不过出价四钱五厘银子,收购自己体系老百姓的稻子给的价钱比大米还要高,直接导致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多了。

  比如一户家庭耕种三十亩水稻田,三熟稻子以平均亩产一石五斗至两石计,可以得五石左右。

  抛去成本和地租以及自己家人的口粮,这户人家可以收入超过三十两银子,这还不算搞些家庭式的养殖业,种一些蔬菜瓜果之类的经济作物。

  黄家体系大力提倡读书识字,每个保甲都搞夜校教老百姓写字、算术。

  经过宣传,老百姓都知道了学文化的好处,知道他们这些庄稼汉只要学得好一样能够有前程,当上保长待遇立刻会提高太多,升任甲长、里长只要能写会算识大体也大有可能。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