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六十四章:天启七年_大明帝国日不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术人才可以接着去胶奥修建浮山所城,先在那里建一座能够容纳三千户的城池,利用海贸带来的发达商业不愁浮山港不繁荣。

  以后来投靠的辽东汉民就可以往那里移民,在浮山湾修建港口,把周边的田地多买一些让大家屯垦,加大农业设施投入,修建水库蓄住崂山山脉流下的雨水进行小流域治理。

  那里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四季分明,土地形成大多数是棕壤又名棕色森林土,特别适合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

  明朝已经开始引种玉米和甘薯,黄家也要不遗余力培育高产品种。大力种植这些不太挑土地,而且容易生长,产量高的农作物,以这些粗粮渡过小冰河极端天气带来的粮荒应该不成问题。

  三年五载下来,一个拥有屯田几十万亩生产粮食百十万石甚至更多的基地黄家值得拥有。这个目标太小,后世青岛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七八百万亩,黄家才弄半成不会太难吧!

  忙忙碌碌的天启六年过去了,迎来了大明皇帝的换届年天启七年,让文官武将轮着玩的老实孩子崇祯皇帝朱由检要在今年秋天继位。

  他一上位就把皇家鹰犬逼死了,还大力限制东厂和锦衣卫的权力,约等于自废武功。

  完全倚重那些成天不琢磨事,专门琢磨人的东林党人,国事每况愈下,盗寇四起,后金居然两年后打进关内围了京师。

  该来的总要来,由他去吧,黄胜大人一个小小从五品赞画将军可没办法左右朝政,他只能自强不息。

  正月初五开始招募火器部队预备军人,黄家所有在年龄段的青少年都主动报名接受挑选,报名人数不下五千,黄家湾岛的军营门口如同赶庙会,许多老百姓都是全家出动来给自己家中的子弟助长声势。

  黄家的先军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体系里的人民都知道唯有跟着军队走,光耀门楣才会成为可能,因为连民事官的录用和升迁都跟军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老百姓如此思想认识,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总而言之,无论什么好事也会有不好的一面。

  有许多已经满师的年轻工匠不满足于做技术工人也报名参加挑选,他们都是学习了一年以上的年轻人,文化考试大多数轻轻松松过关了。

  赵时敏发现情况不妙,军队如此搞法,岂不是把他手下的后备高级技工都弄走了,他急急忙忙来找恩师反映了这个事情。

  这怎么行?培养一个技术工人比训练一个火枪手难多了,黄胜自然不肯做涸泽而渔的傻事,立刻颁布命令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不接受满师并且在职的工匠从军。

  为此黄胜和赵时敏特地把那些通过考试的年轻工匠找来开茶话会嘉勉一番,肯定了他们的从军热情。

  并且把他们的这一次行为定性为积极主动报效黄家,档案会留下这个闪光点,能够证明他们不惧怕建奴,敢于上战场搏杀。

  家主和颜悦色以拉家常的方式跟年轻工匠交流,效果很好,大多数人接受了家主的观点,军人打仗离不开他们提供的后勤保障,他们表示会安心在工厂努力生产,为战士们制造出质量上乘的武器。

  踊跃报名的年轻人虽然多,黄家也不能照单全收,依然从考试成绩过关的少年中挑选不是独子且身体素质好,家世清白,父兄是先进工作者的优先。

  掐死了这些条件最后有五百多年轻人过关,再次挑选二百人学习打炮,剩下的人补充为火枪装填手。

  以后再次补充新兵就不需要如此了,直接由亭长推荐他领导团练中的军事技能出众者,负责招募新兵的主官考核就可以,这些兵还是经常参加训练的,上手更加容易。

  本书起点首发,如果各位看官觉得本书还行,请到给本书投一下免费的推荐票支持一下作者,一定有更加精彩的情节回报给书友们!r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