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零八章飞火(五一四天乐!!)_水浒大寨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些后悔自己怎么就把这首歌传给了乐和。

  凌振又介绍道:“这五梢风火砲最多可发六十斤石弹,现在为了达到最远射成,因此只用最小号石弹。”

  发砲看来不容易,一百八十多人废了好一会劲,那个主力砲手才喊一声有了,只见五根砲梢都弯得象拉满的弓似的蓄满了力量,砲手一刀挥去斩断固定住砲梢另一段的绳子。

  只听呼的一声,五根砲梢挂着风声,猛地弹起来,向反方向翻转过去,在半空里盛放石弹的皮兜脱开了滑钩,张了开来,一块两斤来沉大号鹅卵石划过一道曲线,“嗡”地一声飞了出去。下面的砲梢因着惯性,翻过来砸在另一边的地上,咚地一声,连地面都感觉在震动。

  下面官军阵里立刻乱起来了,士兵到处乱走。

  呼延灼在城下看了半天,也知道梁山如今兵强马壮,士气正盛不能轻易取胜。更有火炮之威,让人防不胜防。

  “单廷圭将军带领手下将士灭火,彭杞带人小心梁山人马偷袭,众人缓缓后退……”

  眼见事不可为,呼延灼打算暂且退兵,保存实力。

  梁山飞火兵看第一砲打的位置,开始调整自己的砲架位置,有的人调整角度,有的把砲移动位置。

  这时王伦便问凌振:“这如何打的准,有甚奥妙?”

  凌振道:“砲弹轻,拉绳距离大,则发的远,具体本架砲都不相同,只能靠经验,故而熟练砲手最是难得,就是我也最多熟悉其中七八架砲的发射。”

  王伦知道这是投石机精准度差的原因,一直到后世明朝使用红衣大炮了,还是有这样的问题,发射没有准确的数据,完全靠经验,经常发生有的士兵红了眼,为了威力大打的远,填了过多的火药,结果反而炸了膛。

  事实上传授炮术的葡萄牙人也有过这样的问题,但他们通过统计,为每个型号的红衣大炮作了一把比例尺,分别是填药量、砲弹分量和发射距离的合理换算,可是葡萄牙人虽然也提供了这比例尺给明朝,却不告诉士兵是什么用途,结果导致大炮的性能降低,至于这对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何影响就说不清了。

  这厢飞火兵开始大举进攻了,七八来架大小砲此起彼伏地发射,虽然比不得现代战争万炮齐发的场面,不过也是声若巨雷,乱石横飞,有的砲弹还带着火,在空中划出一溜烟痕。

  那边的祝彪和董平可就惨了,他们被重点照顾。虽然砲弹不多,可那都是大石头,挨着就死,大营里一片哭爹叫妈声。

  这是梁山好汉们第一次面对现代战争的热兵器的强大威力。但是,遗憾的是,

  凌振后来被梁山泊擒获归顺之后,他的技艺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从而大行其道。因此,“轰天雷”实际上也就成了闷炮了。

  凌振的座次,竟然排在了“锦豹子”杨林之后,位居第五十二。后来在征讨方腊时,在攻克众多的崇山峻岭,险要关隘时,凌振的火砲却不能一展神威,致使枉送了许多梁山好汉的性命。

  这种悲剧的发生原因,多少存在着对精尖武器主观认识上的保守的农民思想。

  在王伦想来,可能是在冷兵器时代,那些农民出身的好汉们,更注重的是个人的气力和勇武,而不是在战斗中科技的含量。比如在那些话本小说中,战斗的场面大都是由一对一的武将的决斗组成的。

  一个或几个人的技艺,本事,往往就决定了一场大战的胜负。或者就是施展兵法,布阵厮杀了。

  实际上,这种英雄主义色彩浓烈的战斗格局,也只能在演义小说中发生的。设想一下,倘若让凌振这种人大出风头,那么小说中的战争就真的变成了血淋淋的屠杀,从而缺少了精彩的艺术效果。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