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52章 明月松间照的版权纠纷!(第二更)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代表性的名句,端的清妙无匹,让这时候的王老师一听,自然啧啧称奇,直接留下深刻映像了。

  这要是直接“掠美”说是自己所作,就有点夸张了,自己以后还怎么进步?

  心虚不已地解释道:“那个,那个,学生也不知是从何处看到了这两句诗,我也不知其来历出处,但观笔法精致细腻,诗中景清新动人,极类王师之笔,便大胆猜测是王老师的诗。”

  王维摇摇头道:“非也,非也!”

  王昌龄有些惊讶:“这不是摩诘所作?可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看就是摩诘的手笔啊!我反正是想不出来第二人能作出这等诗句!”

  的确,一个诗人有一个诗人的标签,作此诗的人,很难籍籍无名。

  陈成见王大叔在客观上助攻了自己,连称所言极是,果然高见。

  “不过嘛,”王昌龄笑道:“要说有人能模仿……也不排除是十一郎这小子自己仿作的,被戳穿了不承认。”

  毕竟以“颍川神童”天赋之高,天下共见,他还对王维很熟悉,要摹效那只能是他这个“小机灵鬼”了。

  显然王维也是这么想的。

  陈成有苦说不出,这诗我要是知道还没写出来,肯定不会在这种场合轻易说出来啊!可惜!可惜!

  “王师的诗,那是以学生的秃笔可以仿效出来的吗!”小陈也否认,赶忙套用苏轼对王老师的评价道:“味王师之诗,诗中有画;观王师之画,画中有诗呀。”

  王昌龄再次叫绝:“嘿,你这小子,还真是一语中的!分毫不差!有趣!有趣!”

  王维自己显然也很高兴这句评价,捻须微笑,却仍然不认这诗的版权是属于他的。

  小陈心想:果然拍马屁还是要有技术含量的,你要说“王老师的诗就是高!高!高!”他指定不满意。

  现在,起码王老师很开心。

  苏轼对王维这个脍炙人口的评价,出自《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是针对王维《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来说的,是很明显的归隐后的作品。

  小陈提前拿出来的《山居秋暝》,也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借写秋晚山景,藉以表达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的热爱,这时候的“王右丞”仕隐两得,心境安适。

  与这个时候仍然放不下功名利禄还是有所区别的。

  所幸小陈还留了诗开头的两句名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不至于堵死王老师以后的创作之路。

  之前小陈就因为剽窃了一首张九龄的《感遇》,都内疚了很久。因为自己的这个举动,后世人编《唐诗三百首》的时候,很可能第一首就是《感遇》“兰叶春葳蕤”,然后作者是“唐,陈苌”!

  哈!(当然如果小陈最终江郎才尽,不够出名的话,人家也没理由把一个小角色放在唐诗选集的开篇。)

  “我吧,觉得这四句诗虽然精妙,但似乎无头无尾,缺憾不小。”小陈又一次启发原作者道:“学生自认为要想将此‘残诗’续为完璧,是无能为力的。还得是王师的生花妙笔才行。”

  王昌龄也赞道:“十一郎言之有理!”

  见他二人都这么说,把自己抬得很高,王维就没有推辞的道理了:“果是残章的话,那我想一想如何恢复其‘原貌’吧。”

  听他这么说,小陈松了一口气,但是为防止王大叔“但使龙城飞将在”那一次的乌龙,小陈还是劝道:“此事王师回去了细思也不急,咱们好不容易在金陵重聚了,苌儿是很想在二位师长门下好好聆听教诲的——哪怕只是几天也成。”

  这两条粗大腿,该抱还是要紧紧地抱啊!

  强抱!

  王昌龄大笑道:“你还用跟我们学?依我看啊,你早就可以‘出师’了!”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