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7章 收拢英才_太宗之后,再造大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让儿子考什么进士,实在是屁用没有。

  天子出门都管不到二十个县,进士出身能干嘛?

  既然选择投资李业,那自然就得下注。

  其实对于崔氏这类名门而言,最大的资本,从来都不是什么财富、兵马、权位。

  而是人才

  几百年家学渊源,世代经史传家,尤其是在信息传播比较闭塞的时代,不得不承认,人家就是能培养出优秀的行政官员。

  直到五代、两宋,许多隋唐名门,都还能身居要职为官,靠的就是这个,只是那时候已经无所谓门阀了,再牛逼的出身,你也得走科举跟人卷赢不是?

  崔氏、韦氏、郑氏,这几家亲近李业的世族,都给他输送了不少族中青年俊杰,担任文吏。

  当然,也有不想跟李业跑去西边吃沙子的。

  李业也不强求

  但随着天水郡王的名号打响,李业却也吸引到了一批,游历于藩镇间不得志的士子人才。

  名声这玩意,还是很管用的。

  从西返长安,尤其是受封天水郡王以后,大量士子便慕名而来。

  唐代知识分子,还是不少的,既有出身名门的,也有寒门子弟。

  毕竟随着中央统治崩塌以后,朝廷根本给不了这么多位置官职,让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只好投身于藩镇当中。

  当然,亦有朝廷科举门阀壁垒森严的原因,大部分士人心怀怨愤,又有志向,虽不敢像黄巢那样造反,但却是不介意给诸侯们出谋划策,这也是晚唐能够壮大的重要原因。

  一时间,李业至少收到了不下四百封拜帖。

  他也懒得挑选,离开长安前,干脆让敬翔组织一场考试,录取其中成绩优异的一百五十人,相当于“小科举”了。

  这也不算忌讳,毕竟李业现在开府治事,都不用仪同三司,因为他是尚书仆射,本就是三司,有自行任免官吏的权力。

  消息一传出,引得许多不得志的士子争相参与试一试。

  甚至许多人,按照唐代科举惯例,给李业和敬翔投了拜帖诗文。因为唐代考试不封名,甚至可以提前给考官走关系,都很普遍,所以就流行给考官投拜帖诗文,其中优秀的作品甚至留名青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但没成想,这一次李业和敬翔的门人却统统拒绝,然后择日将考试规则张贴于王府大门。

  此次考试,王府专门请了三十名刀笔吏,誊抄考卷,而且考完卷子还会用封泥糊名,也就是说,届时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所以你投了诗文,其实也不管用。

  而且,人家根本就不考诗赋!

  告示明确指出,考试分三个科目

  首先是考二十道《唐律》、《会典》里面的法律和政治制度常识。

  相当于以前科举的明法科,而且更简单,要是这个都不知道,你当个屁的官。

  第二科,要求写三篇公文,主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