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盛夏_地中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他们去时是隆冬。

  烈风如刃,刃刃刮面。姚淮跟着他爬土坡,钻林区,上山岗,刨碱地,要赶在开春前摸清永宁的家底,拿出本年度的建整扶贫总体规划讨论稿,为这里找出路。永宁很大,除了人的居所,还要梳理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

  村委会唯一的一辆自行车,公共的,已经用了五年,坐垫干扁扁一块。姚淮要去问村里有没有人家能再借一辆,朱村长犹豫着摇摇头。卫昌推着车说,“算了,上来吧。大部分还是得下来走,先在后座将就将就。”

  姚淮便没有踌躇,扶着车钢架跨上去。颠簸之后就是漫长的跋涉,几天下来好像骨头散了架。不知哪天,自行车后座上多了个男式棉服捆成的坐垫。卫昌不会长留,此行从简,只带了两件外套。

  工作队住在村委。她把衣服拆下来放回他那间房,认真地说,主任,心领了。

  她不是富裕人家出来的孩子,命里一饮一啄,额外的好意,都免不了要在心中计算价格。怕还不起,轻易不欠人情。

  由朱村长指引,他们靠一辆车两双腿走遍了永宁。

  长河凿刻的土塬丘壑逶迤辽阔。永宁村属黄灌区,高纬蒸发强,地下水不足,长期的蒸发使水中的盐碱成分驻留土壤,盐碱化严重,土地利用率极低。传统的治理方法,控灌、暗管集水再利用,都需要投入资金技术,当下的永宁,建设和改造基础设施都资金紧张,要科学防治,不现实。

  两个人白天踏查,晚上开会。全靠发展经济作物,没基础,不行,何况还有二十亿亩耕地红线划进永宁,不种粮,不行。

  钨丝暗黄,灰黑的灯泡下面,桌腿参差摇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卫昌说,宁大不是一直在和省里的扶贫办合作实验基地吗,可以争取一下。

  他说得郑重,但卫父当时也只在市委,永宁村哪里入得了省级项目的眼。

  姚淮撕了几页笔记本在桌下垫了又垫,发现地面根本不平。没用水泥的裸地,几张纸怎么填得平?但裸地也方便,不必拆改,万丈高楼可自足下始。

  她放弃垫桌脚,抬起头来,两只眼睛是簇新的灯泡:“我有个主意,要问问我哥。”

  前两年,姚江导师的团队以高粱为材料,发现了主效耐碱基因AT1和它的作用机制。上次在县城里通话,她知道姚江用这种基因转育的杂交稻,在产量上已经有了突破。姚淮的主意,是想让他从农科院跟省里接触。

  可惜没成。他们都还没那个资历。

  不过姚江说,宁省邀请他个人进农业局,给永宁开辟试验田提供支持,可以作为人才引进的条件。

  她想了想,片刻后道:哥,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卫昌不知什么时候跟了出来,站在一旁,姚淮不避开,他就静静看那细剑般的眉,一低一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