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 众人看先生_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武侠小说,体会刀光剑影的热血争斗。

  不同的年岁,人的认知会有不同的变化。

  人不是动物,一切都刻在了基因上。

  动物出生不久,就能够学会捕猎的本能,基因中的记忆,让他们能够迅速的学会如何在野外获取食物。

  人类没有这个功能,小孩子你不教他怎么用筷子,那他就只会手抓饭了。

  当人成长到面对现实的时候,就可以去通读先生的著作了。

  每一次通读,都是一次成长,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活着》的作家余华就曾经提到过自己对于鲁迅先生,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看法。

  余华曾经提起过,以前自己这一辈子最讨厌的作家就是鲁迅。

  原因自然也很简单,都是在小时候被逼着看鲁迅,认为先生的文章沉闷,无聊透顶,一直要读,一直不明白他到底在写什么,还总被要求全文背诵。

  有一次余华被先生的著作绊倒了,摔了一跤,就骂了一句:“他妈的,都过时了,还要出来捉弄人!”

  后来他读书毕业,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作品,但就是没有读过先生的一个字,知道他自己也成为了一个作家。

  成为作家之后,有的文学评论家说他的作品有先生那味了,余华还十分不高兴,觉得别人是在贬低他的作品。

  时间来到一九九六年,当时有一个导演想要把先生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就找到了余华,让他帮忙策划一下如何改编。

  余华原本是想着拒绝的,毕竟自己也不喜欢先生,但实在是压不住对面给的太多了,那个时候余华也缺钱用,就一口答应了下来。

  收钱办事,余华当即就在书店里买了一套先生的作品集,晚上开始在灯光下阅读这些他最熟悉也最陌生的作品。

  读的第一篇就是先生的《狂人日记》。

  这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要不,赵家的狗为何看了我一眼?”

  当时余华就被吓了一跳,心想这个鲁迅有点厉害,一句话就让一个人物精神失常了。

  余华本身就是一个作家,他心里清楚得很,有些作者就是想让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可是费力写了几万个字,他们笔下的人物仍然很正常。

  后面余华读到《孔乙己》的时候,时间已经很晚了,当时他直接给那个导演打了个电话,说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

  往后余华去挪威演讲的时候,对听众表达了自己对于鲁迅的看法,说了这样一句话:“当一个作家成为了一个词汇以后,其实是对这个作家的伤害。”

  演讲结束之后,一位教授走过来对余华说道:“你小时候对鲁迅的讨厌,和我小时候对易卜生的讨厌一模一样。”

  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于鲁迅的评价更加直言不讳,就一句话:“如果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我所有的作品都不要了!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