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52 一念之间,生死之隔_对话古今:我打造节目,国宝有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感。

  就好比现代很多人心心念念期盼着明星落入风尘一般。

  越是高贵的,就越要让他沉入泥泞;

  越是天才的,就越要让他身败名裂。

  从妒忌之中生长出来的罪恶之花,此刻开的正盛。

  畸形的欲望,会带来难以承受的苦痛。

  元丰二年,即公元1079年。

  此时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

  远离朝堂的他,并没有想到现在朝堂上的风云变化。

  新党占据优势,正在不遗余力的排挤异端。

  党同伐异!

  苏轼上任之后,按照惯例,是要书写一封谢表以示感谢皇帝天恩。

  只不过文人笔下多惆怅,即便是这样的官样文章,苏轼也不可避免的在笔尖之下带入了几分感情。

  带着个人色彩的《湖州谢表》被送入朝堂。

  新党正愁找不着机会,眼见着这一份谢表之中蕴含着的丰富感情色彩,大喜过望。

  “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朝政,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苏东坡啊苏东坡,你的死期到了!”

  永远不要小看文人的笔和嘴。

  这是天底下杀人最快的两样利器。

  是非黑白,皆可颠倒。

  其威力,不亚于十万军士。

  更可怕的是,当一个派系的官员占据了朝堂之时,所引发的从众效应,让人惊心。

  四十三岁的苏轼,之前赋诗作词不知多少。

  文人赋诗作词,总爱在里面加上个人的意见看法,这是古已有之的事情。

  苏轼也不例外,事实上,他也是一改五代浮华之文风,主张清新俊逸,有感而发。

  因此,新党要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太简单了。

  就好比现在语文考试做阅读理解。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还是枣树。

  怎么理解?

  如果是学生这样写作文,老师肯定嗤之以鼻,只说是啰嗦累赘。

  直接写我家门前有两棵枣树不就行了?

  当然,鲁迅先生这样写自然有他的用意,只不过他不曾明说,因此后人也只能够连猜带蒙。

  至于正不正确?

  谁知道呢。

  或许就是单纯的以先生自己的视角看过去,先看到了某某,再看到了某某。

  硬要扯很多,也能够扯出来。

  比如说:院子外边有两棵树,先说一棵是枣树,那么读者会以为院子外面有其它的东西,但是其实没有其它的,也还是枣树。体现了孤寂、单调的情感,还有对这种单调状况的无奈。渲染了一种孤寂悲凉的气氛,也引导了全文的主要氛围。

  标准答案,能拿高分。

  因此说来,一篇文章,在作者书写出来之后,它的含义,便脱离了作者本身。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还记得那一条眼中闪着诡异的光的鱼吗?

  因此新党想要从苏轼曾经的文章之中断章取义,太简单不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