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6章 时也命也?_御龙记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于谦从聪颖过人,尤其喜读苏武、岳飞、文祥等人着述,长年沉浸在圣贤之书中的于谦成长为典型的儒生。

  于谦学习成绩斐然,不仅在各种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写下了传唱千古的名篇《石灰吟》。

  于谦并不是镇做题家,相反他出身官宦世家,个子高皮肤白眼睛大,典型的高富帅。

  但就是这样一个“高质量男性”,科举和当官的过程并不顺利,原因就在于他作为一个儒生,实在是太“典型”了。

  于谦剧照

  于谦是一个清官,很理想主义,诗书中怎么教导,他就怎么做。走上仕途之时,为了清廉二字,于谦吃了不少亏。

  于谦23岁中举,进京参加会试名列第一,但是在随后的殿试中排名却跌到了92位。

  这不是因为于谦考场发挥失常,也不是因为考官们慧眼不识珠。恰恰相反,就是因为于谦发挥了正常水平、考官们眼里又容不得“沙子”。殿试的作用是在会试合格者中挑选官员,一般来只要正常发挥,殿试也就是走个过场罢了。精于考试又有真才实学的于谦,只要中规中矩地写文章就能拿个不错的名次。但于谦并不那么保守,他坚信圣贤书的教导,既对现实中的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又敢把心中的不满写出来。

  殿试的主考正是明成祖朱棣,他自信满满心高气傲,看着于谦在考卷里批判他治下朝廷的时弊,感觉十分不爽,就给于谦打镣分。

  据《先忠肃公年谱》里记载,于谦“以策语伤时,当轴者置之三甲第九十二名”

  吃了一次亏的于谦也应该明白,皇帝并不是宣传里描述的那样英明神武,在朝廷当官也绝不可能是圣贤书里描述的那样泾渭分明。

  然而面对现实的打击,于谦选择坚守初心。抛开对错不谈,当一个人与群体格格不入的时候,就很容易受到群体的压力。

  于谦巡抚河南、山西的时候,有人提醒他要注意官场潜规则,花钱打点打点,就算不送钱也可以送点土特产,尤其是进京公干的时候。

  于谦不为所动,反倒写了首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写了这首诗的于谦又出名了,和他那首《石灰吟》一样,这次他造就的“两袖清风”也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听了这首诗,一个叫王振的宦官不高兴了。

  王振号称明朝第一代专权宦官,明英宗时期权倾朝野。在王振看来,大臣行贿给钱多少是“能力”问题,给不给钱是“态度”问题。

  也许王振心中有这样的台词:“我要的是钱吗?我要的是态度!你于谦不行贿就明你不是我的人。”

  来也奇怪,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讨厌贪官,惩治起来毫不手软,但是明朝的贪官依然如过江之鲫,到了英宗时期官场已是乌烟瘴气。贪

  请收藏:https://m.kanshu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